别只顾“扶正歪树”!精神疾病的康复,三分靠药,七分靠“养”
“王医生,我明明按时吃药,一点都没敢停,为什么孩子的病还是反复发作?”
在4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,我无数次听到来自精神分裂症、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及家属们这样充满困惑与无助的倾诉。这背后,其实隐藏着一个普遍的误区:许多人认为,只要药物控制住了急性症状,就等于康复了。
然而,事实远非如此。精神类疾病的治疗,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刻。我常打一个比方:精神疾病就像一棵长歪的树,药物的作用,如同用支架将歪斜的树干暂时固定,防止它继续倾倒。但若想让这棵树真正挺拔起来,重新扎根土壤、茁壮成长,则必须依靠后续的精心“养护”。
因此,我始终强调一个理念:精神疾病的康复,三分靠药治,七分靠己养。 这“养”,具体来说,就是“养神、养心、养脑”三位一体的系统调理。
一、养神:为纷乱的思绪按下“暂停键”
精神类疾病最耗损的,便是人的“神”。患者往往被纷繁芜杂的念头所困,心神不宁,难以安宁。所谓“养神”,核心就是让这颗躁动的心静下来,回归平和。
● 规律作息,安定神志: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,就是建立规律的生物钟。每天固定时间睡觉与起床,保证充足的睡眠,避免熬夜。睡眠是滋养心神最好的土壤。
● 规避刺激,减少耗散:主动远离那些会过度刺激神经的事物,如恐怖、暴力的影视作品,或充满争吵、冲突的环境。减少不必要的信息摄入,为紧绷的神经松绑。
● 神安则身安:当“神”得到充分的休养,情绪的根基才会稳固,不易被外界风浪所动摇。
二、养心:为压抑的情感找到“出口”
许多患者在发病前,内心都积压了沉重的情绪,或是巨大的工作生活压力,或是难以言说的委屈与创伤。久而久之,心便“病”了。养心,就是要学会为心灵“松绑”,让情感流动起来。
● 学会倾诉,释放压力:遇到烦心事,不要独自硬扛。可以向信赖的家人、朋友倾诉,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。说出来,本身就是一种疗愈。
● 培养爱好,转移注意:投身于一项能让你沉浸其中的小爱好,无论是绘画、养花、书法还是音乐。这些活动能帮助你将注意力从负面情绪中抽离,获得成就感与内心的平静。
● 接纳自我,温柔以待:停止自我攻击。请记住,情绪低落、偶尔犯错都是人之常情。不要一有不适就苛责自己“没用”,学会像对待好朋友一样,对自己多一份宽容和理解。
三、养脑:为疲惫的大脑补充“营养”
精神疾病的病理基础,与大脑神经递质的失衡密切相关。养脑,就是通过科学的方式,为大脑提供必需的“营养”,帮助其修复功能,恢复平衡。
● 合理膳食,滋养神经:饮食上,多摄入富含Omega-3脂肪酸的食物,如深海鱼、核桃、亚麻籽,它们是构建神经细胞的重要成分。同时,减少高油、高糖、高盐的加工食品,避免给大脑带来代谢负担。
● 坚持运动,焕活大脑:每天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,如散步、慢跑、太极拳等。运动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,为大脑输送更多氧气和养分,同时还能刺激内啡肽分泌,是天然的“抗抑郁剂”。
● 脑健则神清:一个得到充分滋养和锻炼的大脑,才能更高效地工作,更稳定地调节情绪与认知。
在此,我想再次提醒大家: 药物干预,是为疾病的恶化按下“暂停键”;而科学的养护,才是为真正的康复按下“重启键”。唯有两者结合,才能让身体与大脑回归健康轨道。
中西联合,标本兼治——我的治疗之道
从医40余年,我始终秉持“中西联合、标本兼治”的原则。西医如同“先锋”,通过精准调节神经递质,快速控制症状,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治疗窗口期。而中医则像“后勤保障”,通过整体调理气血、平衡脏腑功能,达到“扶正祛邪”的目的,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体质。
两者协同作战,不仅能1+1>2地增强疗效、缩短病程、显著降低复发率,还能有效减轻西药可能带来的体重增加、嗜睡、内分泌失调等副作用,让治疗过程更平稳、更舒适。
如果您或您的家人、朋友正被抑郁症、焦虑症、双相障碍、精神分裂症、失眠等问题所困扰,或在用药、康复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,欢迎在下方留下您的情况,我将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,为您提供一份专业的分析与建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