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让“地基”毁了康复路:精神疾病好转后,这最后一步最要紧
在中医看来,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,常常与“痰迷心窍”、“气血逆乱”等病理变化有关。经过中西联合的精心调理,当身体发出两个宝贵的信号时,往往意味着康复之路已经走了一大半。但请务必记住,如果最后这关键一步没做好,之前的努力可能真的会前功尽弃!
信号一:痰浊化散,气机调畅
你可能会惊喜地发现,原本呆滞、空洞的双眼,开始重新焕发出神采!对家人的呼唤,也能及时回应了!—— 这正是心窍上的迷雾被逐渐拨开,神志开始恢复清明的表现!
同时,那些曾经令人揪心的无缘无故暴怒、哭喊、躁动不安,明显减少了,情绪像平静下来的湖面,开始趋于平缓!—— 这是身体内部的“气路”被逐步打通,气机升降出入恢复协调,情志自然也就安稳下来了!
信号二:气血充养,心神得守
睡眠质量的改善,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志。从过去整夜睁眼到天亮,或者一点动静就惊醒,变得能连续安稳地睡上三四个小时了!醒来后,不再是过去那种迷迷糊糊、恍恍惚惚的状态,而是感觉清醒了许多!—— 这是心血得到有效滋养,心神终于有了可以安定的“家”!
随之而来的,那些令人痛苦的妄想、幻觉,也明显减轻了!说话开始变得有条理,有逻辑了!—— 这是“心”这个“君主之官”重新有力地行使它的职能,大脑得到了气血的充分濡养,思维功能在逐步恢复!
看到这两大积极的变化,家人和患者本人都难免会感到欣喜,甚至以为大功告成,万事大吉了。但请千万打住这个念头!
这就像盖房子,我们已经拆掉了危险的旧墙(通过化痰清火等手段控制了急性症状),也搭好了相对稳固的新框架(通过调畅气血改善了整体状态)。然而,如果地基(肾精元气)没有夯实、加固,那么一旦遇到风雨(生活中的压力、劳累、刺激),这座看似挺立的新房子(患者的稳定状态)就可能再次面临垮塌的风险!
我们之前就遇到过这样一个患者:一位32岁的女性,长期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精神崩溃。起初用药控制,虽然症状有所缓解,却也带来了嗜睡、便秘等副作用,人变得目光呆滞,还总说“同事在耳机里骂她”,怀疑饭里有毒,整夜无法入睡。
后来,通过针对性的化痰清火、开窍醒神的中药调理,她一步步好转:幻觉消失了,能连续睡上4小时了,情绪也平稳下来!家人看着她的变化,她也感觉自身状态改善,都认为“这病总算好了!”
然而,就在大家以为可以松一口气的时候,因为忽视了“补肾固本”这最后、也是最关键的一步,停药没多久,仅仅因为一点小刺激,她的病情就再次出现了反复!之前所有的努力,几乎都付诸东流了!这个教训,实在太深刻了!
为什么补肾是防止复发的“根据地”?
中医认为,“肾为先天之本”。精神疾病久病,必然耗伤气血,而气血的化生、运行又离不开肾中精气的支持,因此必然累及肾阴肾阳。
肾阴不足,则可能导致虚火上炎,再次扰动心神,让好不容易平静下来的精神状态再次波动。
肾阳不足,则推动气血运行的动力会变弱,之前好不容易化散的痰浊等病理产物,又容易再次瘀堵、停聚(中医称之为“心肾不交”,这是导致病情反复的重要原因之一)。
此外,还有“肝肾同源”的理论。肝血的充盈需要肾精的滋养,如果肾精亏虚,肝失所养,就容易出现疏泄功能失常,导致气机再次郁结,痰浊再生(即“水不涵木”的理论)。
行医多年,我见过太多这样的案例:症状缓解了,患者和家属就以为大功告成,过早地松懈下来,忽略了巩固根本。这让我深有感触,也总结出一句心得:“痰火易清,肾虚难补;症状易退,根本难固!”
康复之路,贵在坚持和彻底。如果或你的家人、朋友正遭受抑郁症、焦虑症、双相障碍、精神分裂、失眠等精神疾病的困扰,或者在用药方面感到迷茫,欢迎留下您的联系方式。我们承诺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,进行详细沟通,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专业的建议和支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