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精神医学中西医协同分会
电话:18311307806
当前位置:首页 >> 健康常识

别让“救命药”变成“健康杀手”:精神药物长期使用的风险警示

来源:北京精神医学中西医协同分会  发布时间:2025-07-05 10:45:50

精神科临床工作三十余载,我深知精神类药物在治疗焦虑、抑郁、精神分裂等疾病中的不可或缺性。它们是缓解症状、改善患者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关键工具,其价值毋庸置疑。然而,“是药三分毒”,长期依赖这些药物,身体可能面临一系列不容忽视的潜在损伤。了解这些风险,有助于医患双方更审慎地对待药物治疗,寻求更优化的管理方案。

一、神经系统:从思维到运动的隐忧

许多精神类药物通过调节大脑神经递质系统发挥作用,但这同时也可能干扰其正常平衡。长期服用后,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认知功能下降,表现为记忆力减退、注意力涣散、思维迟缓,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。

此外,部分抗精神病药物还可能引发锥体外系反应,这是药物影响控制运动功能的锥体外系所致。患者可能经历震颤、静坐不能(感到无法安稳坐下)、急性肌张力障碍(肌肉突然紧绷扭曲)等不适,干扰正常活动。

更需警惕的是,某些精神类药物可能降低大脑兴奋阈值,增加癫痫发作风险。尤其在剂量调整不当、药物相互作用或患者本身存在癫痫易感因素时,这种风险会显著提高。

二、内分泌系统:代谢与激素的失衡

精神类药物对内分泌系统的干扰,常导致体重发生显著变化。部分药物引起体重增加,进而可能诱发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,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。反之,也有药物导致食欲减退、体重下降,使患者消瘦,营养状况和免疫力受损,更容易感染疾病。

长期用药还可能干扰血糖和血脂的正常代谢,导致血糖升高、血脂异常,进一步加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。此外,某些药物会影响下丘脑-垂体-性腺轴的功能,导致性激素水平失衡。女性患者可能出现月经紊乱、闭经、不孕;男性患者则可能面临性欲减退、勃起功能障碍、精子质量下降等问题。

三、心血管系统:心跳与血压的波动

精神类药物可能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,引发心律失常。患者可能出现心悸、胸闷、头晕等症状,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,增加猝死风险。

部分药物还会引起血压异常。有的导致血压升高,增加高血压发病率;有的则引起血压降低,导致头晕、乏力,甚至晕厥,影响患者生活质量。

四、消化系统:不适与肝脏的负担

胃肠道不适是精神类药物常见的副作用,如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或便秘,给患者带来额外困扰。

许多精神类药物需经肝脏代谢,长期服用无疑会增加肝脏负担,可能导致肝功能损害。因此,用药期间需密切监测肝功能相关指标,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。

五、免疫系统:防御力的悄然削弱

长期依赖精神类药物,还可能对免疫系统功能产生负面影响,使患者免疫力下降。免疫系统是抵御病原体入侵的屏障,功能减弱时,患者更易感染感冒、流感、肺炎等疾病。这种免疫抑制状态,长远来看,还可能增加患肿瘤等严重疾病的风险,对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潜在威胁。

结语:平衡治疗,审慎前行

精神类药物在治疗精神疾病中功不可没,但其潜在的长期副作用同样真实存在。这提醒我们,精神科治疗绝非仅靠药物就能一劳永逸。医患双方都应充分认识到药物的双面性,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身体反应,定期复查相关指标。同时,积极探索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、生活方式调整等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模式,力求在控制症状的同时,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对身体的不良影响,实现长期、稳定、健康的生活状态。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