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正常紧张还是焦虑症?一张表教你快速识别+自救指南
一、3 张表秒懂:正常焦虑 vs 焦虑症
1、时间
• 正常焦虑:事情来了担心,事情过了就散,通常 < 1 个月。
• 焦虑症:几乎天天如此,≥ 6 个月。
2、指向
• 正常焦虑:对象明确——考试、演讲、体检。
• 焦虑症:对象模糊——“说不上来就是心慌”。
3、影响
• 正常焦虑:该吃饭吃饭,该睡觉睡觉,社会功能完好。
• 焦虑症:回避、旷工、旷课,明显影响生活/工作/人际。
如果以上 3 条里已有 2 条踩线,就要警惕“焦虑症”而非简单的焦虑情绪。
二、6 个红灯信号:出现 2 项以上建议就医
1、躯体报警:心悸、胸闷、气短、出汗、手脚发麻、肠胃不适。
2、神经超速:坐立不安、肌肉紧绷、易惊跳。
3、灾难化思维:总预感“要出事”“要猝死”。
4、睡眠障碍:入睡困难或早醒,醒后仍疲惫。
5、回避行为:不敢独自出门、坐电梯、开车。
6、小动作增多:咬指甲、抖腿、搓手、频繁上厕所。
三、4 步科学应对
1、先做检查
先挂“心身医学科/精神科/心理科”初筛,排除甲亢、心律失常等器质性疾病。
2、药物:别自己吓自己
一线药物 SSRI(如舍曲林、帕罗西汀)副作用已大幅降低;医生会从小剂量开始,4–6 周评估疗效。
3、心理治疗:推荐 2 种
• 认知行为治疗(CBT):6–12 次即可见效,学会“灾难化念头—证据—平衡想法”。
• 正念减压(MBSR):每天 10 分钟呼吸扫描,降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。
4、自助“急救包”
• 4-7-8 呼吸:吸气 4 秒、屏息 7 秒、呼气 8 秒,1 分钟平复心跳。
• 焦虑日记:记录“事件—情绪—0–100 焦虑值—后续结果”,2 周即可看到认知扭曲。
• 运动处方:每周 3 次、每次 30 分钟中等强度快走或慢跑,效果与低剂量 SSRI 相近。
温馨提示
如果你或身边人已被焦虑困扰 2 周以上、无法正常工作学习,请尽早就医。精神类疾病和高血压、糖尿病一样,越早干预,痊愈越快,复发越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