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精神医学中西医协同分会
电话:18311307806
当前位置:首页 >> 疾病科普 >> 抑郁症

从“心里空落落”到“活着太累”:一位医生眼中,抑郁症的“早治”与“晚治”天壤之别

来源:北京精神医学中西医协同分会  发布时间:2025-08-06 10:26:59

一个月前,50岁的王女士刚走进我的诊室,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掉。“医生,我这病拖了三年,实在是熬不住了……”她哽咽着说。

这三年,她其实错过了多次“求救信号”。丈夫三年前离世后,她常对女儿说“心里空落落的”,夜里也总是辗转反侧。每当女儿催她就医,她总摆摆手:“过阵子就好了,人老了都这样。”半年后,她开始食欲不振,体重骤降了二十斤,这才勉强去医院开了些“安神药”。直到最近,她把自己反锁在屋里,反复念叨“活着太累”,女儿才强行带她来检查。诊断结果:重度抑郁,伴有严重焦虑。

王女士的遭遇,让我立刻想起了去年接诊的小张。同样是抑郁,他们的结局却截然不同。

26岁的小张,因工作压力连续失眠、提不起劲。他没有硬扛,在症状出现两周后就第一时间来到医院。诊断为轻度抑郁后,我为他制定了药物方案,并嘱咐家人多陪伴沟通。三个月后复诊,他精神焕发地笑着说:“现在每天上班浑身是劲,晚上也睡得特别香!”

为何同样的疾病,结局却有天壤之别?关键就在于“是否及时干预”。

我想打个比方:抑郁就像地里长出的杂草。在它刚冒头时,轻轻一拔就能除净;可若任其蔓延,盘根错节,再想彻底清除,不仅费时费力,甚至可能伤了庄稼的根基。

王女士最初的“扛着”,无异于为病情的恶化提供了温床。长期的抑郁情绪,会让大脑中的神经递质(如5-羟色胺、去甲肾上腺素)持续失衡,如同失了调的琴弦,越拖越难校准。到她就诊时,问题已不仅是情绪低落,记忆力、注意力等认知功能也受到严重损害。治疗必须“多管齐下”:先调理睡眠、恢复食欲,再逐步稳定情绪,整个周期至少需要半年才能看到明显效果。

而小张的“聪明之处”,在于他对身体发出的“不对劲”信号给予了足够的重视。在轻度抑郁阶段,神经递质只是暂时“跑偏”,此时通过中西医结合干预,就像及时扶正歪了的树苗,它能很快重新扎根,茁壮成长。

中西联合,为精神健康“双保险”

从医40余年,我始终秉持“中西联合”的理念干预精神障碍。这并非简单的“中药+西药”,而是让两者协同作战,实现1+1>2的效果:增强疗效、缩短周期、降低复发,同时减轻西药副作用。

1. 标本兼治,双管齐下

● 西医治标(精准快速): 西药能精准作用于大脑神经递质,快速控制剧烈的情绪波动、失眠、焦虑等症状,如同为失衡的天平迅速加上砝码,让患者先从痛苦中“解脱”出来。

● 中医治本(整体调理): 中医则从“人”的整体出发,通过疏肝解郁(如加味逍遥散)、健脾安神等方剂,调节气血流通、恢复脏腑功能、调和阴阳平衡。这相当于帮助身体找回内在的“自稳能力”,从根本上改善体质。

2. 增效减副,更易坚持

在病情稳定后,中药的参与可以帮助患者逐步、安全地减少西药剂量,有效减轻头晕、嗜睡、恶心、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。这对于身体敏感的青少年、老年患者尤为重要,能大大提高他们的治疗依从性。

3. 巩固疗效,预防复发

精神障碍的复发是治疗的一大难题。前期以西药快速控制,后期以中药巩固疗效,这种“接力”模式能显著降低复发风险。就像王女士,现在通过中西药配合治疗,两周前已经愿意主动和女儿下楼散步了。这不仅是情绪的好转,更是身体“自愈力”被唤醒的好苗头。

写在最后:

抑郁症、焦虑症、双相障碍、精神分裂症、顽固性失眠……这些都不是“想开点”就能解决的“矫情”,而是需要科学干预的疾病。如果你或你的家人、朋友正被这些问题困扰,或在用药方面感到迷茫,请不要独自承受。

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,我的团队将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,为您提供一对一的详细沟通与专业指导。 及时迈出这一步,就是走向康复的关键一步。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