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精神医学中西医协同分会
电话:18311307806
当前位置:首页 >> 健康常识

精神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全解析:识别与应对指南(上)

来源:北京精神医学中西医协同分会  发布时间:2025-07-28 14:36:08

精神类药物是治疗精神疾病不可或缺的工具,它们帮助无数患者重拾生活的希望。然而,就像一把双刃剑,这些药物在发挥疗效的同时,也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反应。了解这些潜在风险及其应对方法,对于我们更好地管理治疗过程、保障身心健康至关重要。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常见精神类药物可能引发的5种不良反应及其处理建议。

一、锥体外系反应:传统抗精神病药的常见“伴侣”

这是传统(第一代)抗精神病药物使用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类神经系统副作用,主要影响控制身体姿势和运动的神经通路,具体包括:

【1】急性肌张力障碍:突发的“扭曲”姿势

表现:患者可能会突然出现个别肌群的强直性痉挛,导致一些奇怪的姿势。比如脖子不由自主地歪向一侧(斜颈)或后仰(颈后倾),眼球快速转动无法控制(动眼危象),身体向后弯曲如同拉满的弓(角弓反张),或是牙关紧咬无法松开(牙关紧闭)。这些痉挛常常伴随着焦虑、烦躁不安的情绪,以及心跳加速、大量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。这种症状通常来得快去得也快,可能只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。

容易误诊为:癔症、破伤风、癫痫发作、脑膜炎或脑炎等疾病,需要医生仔细鉴别。

【2】静坐不能:坐立难安的“内心驱动”

表现:患者会感到双腿有强烈的不自主活动欲望,感觉身体好像不受自己控制,一会儿躺着又想坐起来,坐着又想站起来走动,无法安静地坐着或躺着。这种状态常伴随着明显的焦虑或紧张情绪,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自杀念头。

处理方法: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β受体阻滞剂(如普萘洛尔);适当减少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;可以考虑短期使用抗焦虑药物缓解症状;或者,如果副作用持续且严重,医生可能会考虑更换其他类型的抗精神病药物。

【3】类帕金森症:动作迟缓与震颤

表现:患者的肌肉会变得僵硬,肢体活动时感觉像齿轮在转动(齿轮样强直),动作变得减少且缓慢,走路时步子变小(小步态),静止时手或头部可能出现震颤,面部表情变得呆板缺乏变化(面具脸),还可能伴随流口水增多,说话和吞咽变得困难,嘴唇也可能出现快速震颤。同时,患者可能伴有抑郁、焦虑等情绪问题。

处理方法: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胆碱能药物,如苯海索(安坦)或异丙嗪(非那根),以缓解肌肉僵硬和震颤;也可以尝试减少原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;或者与医生讨论更换药物的可能性。

二、流涎:夜间“湿枕头”的烦恼

表现:部分患者会不自觉地流口水增多,尤其在夜间睡眠时更为明显,可能导致枕头湿漉漉的。

处理方法:一般情况下,轻微的流涎不需要特殊处理。如果感觉困扰较大,可以尝试使用可乐定透皮贴剂(0.1毫克,每周一次),对改善夜间流涎有一定帮助。睡觉时尽量采取侧卧位,有助于口水流出,防止误吸。如果流涎情况特别严重,影响到生活或引起不适,则应考虑在医生评估下减少药物剂量、停药或更换其他药物。

三、体重增加及糖脂代谢异常:健康指标的“警钟”

表现:一些精神类药物,特别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,可能导致体重明显增加,并可能引发血糖升高(糖尿病风险增加)和血脂异常(高胆固醇、高甘油三酯)。

处理方法:管理体重和代谢异常需要综合措施。通常认为,在生活方式干预中,控制饮食(减少高热量、高糖、高脂肪食物摄入)比单纯增加运动可能效果更显著。重要的是要定期监测血糖、血脂水平以及体重指数(BMI),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健康管理计划。如果体重增加过快或代谢指标异常显著,应在医生指导下考虑加入中药辨证调理(需专业中医评估)、调整药物剂量、更换药物等方案。

四、排尿困难:如厕时的“小尴尬”

表现:这通常是由于药物的抗胆碱能作用,抑制了膀胱括约肌的正常舒张,导致排尿不畅或困难。

处理方法:如果排尿困难只是偶尔发生且不严重,可以先观察。若症状出现或持续,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毒扁豆碱或新斯的明等药物暂时缓解症状。如果排尿困难情况比较严重、频繁发生或导致尿潴留,则需要考虑调整药物剂量、停药或更换其他抗胆碱能作用较弱的药物。

五、体位性低血压:站起或躺下时的“头晕眼花”

表现:患者在从坐位或卧位快速站起来时,可能会感到头晕、眼花、眼前发黑,严重时甚至可能晕厥。这是由于药物影响了血管和心脏对体位变化的调节能力,导致血压突然下降。

处理方法:对于偶尔发生的轻微体位性低血压,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,建议患者改变体位时动作放缓,避免突然起立。如果发生了晕厥,应立即让患者平卧,并将头部置于稍低位,同时监测血压。必要时,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输液治疗,或肌肉注射苯肾上腺素,或静脉点滴去甲肾上腺素来提升血压。特别强调:绝对不能使用肾上腺素,因为它可能加重低血压!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