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精神医学中西医协同分会
电话:18311307806
当前位置:首页 >> 健康常识

抗精神病药会伤肝伤肾吗?医生教你3招,安心用药不“踩坑”

来源:北京精神医学中西医协同分会  发布时间:2025-08-02 10:51:07

抗精神病药是治疗精神分裂症、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的核心手段。然而,许多患者和家属心中始终萦绕着一个巨大的担忧:这些药会不会损伤肝肾功能? 如果已经出现肝功能异常,是不是必须停药?又该如何将潜在的损害降到最低?

其实,抗精神病药与肝肾的关系,恰如开车与刹车——只要操作得当,未必会伤车,最怕的是“盲目驾驶”。 本文将为您一一拆解这些困惑。

一、哪些药物确实需要“多看一眼”?

临床上,不同药物对肝肾的负担确实存在差异。例如,氯氮平在少数患者中可能引起白细胞减少并伴随肝酶升高;氟哌啶醇若长期大剂量使用,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转氨酶的轻度波动;还有一些老一代药物如奋乃静,对于肾功能不全者,如果剂量未能精准控制,可能会加重身体的代谢负担。

但请切记,了解风险不等于因噎废食。 关键在于“选对药、用对量”。我曾接诊过一位使用氯氮平的患者,因过度担心伤肝而擅自减量,结果导致幻听复发,病情反弹后反而需要更大剂量才能重新控制,这无疑给肝肾带来了更沉重的负担。因此,科学评估、规范用药才是保护肝肾的第一步。

二、做好这几点,为肝肾“减负护航”

将肝肾损伤的风险降至最低,并非难事。以下几点是您必须掌握的“护肝宝典”:

1. 坦诚沟通,做医生的“信息合伙人”

在就诊时,请务必详细告知医生您的全部健康状况。是否有乙肝、肾炎、糖尿病等慢性病史?是否正在服用其他药物(如某些抗生素、降糖药,甚至是长期服用的保健品或偏方)?这些信息至关重要。曾有患者隐瞒长期服用“偏方”的事实,导致其成分与抗精神病药在体内发生相互作用,引发了本可避免的肝损伤。您的坦诚,是医生为您制定安全用药方案的基石。

2. 严遵医嘱,不做“自作聪明的司机”

请严格遵照医嘱服药,既不可自行加量,以免徒增肝肾代谢负担;也无需因恐惧而擅自停药或减量,导致病情反复,得不偿失。 精神疾病的治疗如同走钢丝,平衡是关键,而医生就是那个帮您保持平衡的引路人。

3. 定期监测,给肝肾上“安全险”

定期复查是早发现、早处理的“安全网”。建议在用药前进行一次全面的肝肾功能检查,建立基线数据。之后,每3-6个月定期复查一次。一旦发现转氨酶等指标略有升高,医生可以通过调整药物剂量、更换药物种类或加用保肝药等方式及时干预,轻松化解风险。

4. 生活配合,远离“损肝陷阱”

用药期间,请务必远离酒精。酒精与药物的肝肾毒性会产生“1+1>2”的协同效应,极大增加损伤风险。同时,保持清淡饮食,少吃油炸、高盐及加工食品,多吃新鲜蔬果,为肝肾减轻代谢压力。

三、中西联手:为治疗“增效减毒”的智慧之道

在临床实践中,我们探索出一条“增效减毒”的有效路径:急性期以西药快速控制症状,待病情稳定后,结合患者体质,辅以中药进行整体调和。

例如,对于肝火旺盛的患者,可加入菊花、决明子等清肝明目的药材;对于肾气不足的患者,则可选用枸杞、桑寄生等滋补肾精的药物。中药的介入,如同为肝肾找到了得力的“帮手”,既能帮助身体更好地“解毒”,又能逐步、安全地减少西药用量。

我曾有一位患者,在使用利培酮后出现轻度肝损伤。在维持原治疗方案的基础上,我为他加用了疏肝健脾的中药方剂。两个月后,他的肝酶指标逐渐恢复正常,西药剂量也成功减少了三分之一。这种“西药主攻病灶,中药调理后勤”的模式,让副作用显著减小,治疗之路走得更稳、更远。

结语

综上所述,抗精神病药并非洪水猛兽,肝肾损伤也绝非治疗的必然结局。只要我们选对方案、定期监测、配合健康的生活方式,并善用中西医结合的智慧,就完全可以在有效控制病情的同时,将肝肾负担降至最低,实现疗效与安全的双赢。

如果您或您的家人、朋友正遭受抑郁症、焦虑症、双相障碍、精神分裂、失眠等精神疾病的困扰,或在用药方面有任何疑问,希望获得更个性化的专业指导,欢迎随时留言或留下您的联系方式。我们将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,为您提供一份温暖而专业的支持。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