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神科药物,吃久了会“上瘾”吗?别再自己吓自己了!
“医生,这个药吃久了会不会上瘾啊?停了会不会特别难受?”
在门诊,这几乎是每个患者或家属都会问到的“灵魂拷问”。一听到“精神科药物”,很多人脑海里立刻浮现出“依赖”“成瘾”“戒不掉”等字眼,以至于谈药色变,甚至因此擅自停药,导致病情反复。
其实,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。药物是否会“依赖”,关键要看它是哪一类,以及为什么用它。 今天,我们就来把这件事彻底说清楚。
第一类:确实要警惕“依赖”的药物——以苯二氮䓬类为代表
这类药物,大家可能不熟悉名字,但一定听过它们的“小名”,比如阿普唑仑、劳拉西泮、艾司唑仑等。它们常被用来缓解急性焦虑或改善失眠,特点是起效快、效果立竿见影。
但正因为效果显著,长期使用就可能带来两个问题:
1、耐受性:身体会逐渐“习惯”药物。可能一开始吃半片就能睡个好觉,几个月后,吃一片也效果平平了。
2、生理依赖:如果连续使用两三个月以上,身体已经适应了药物的存在。此时若突然停药,身体会“不适应”,出现一系列戒断反应,比如心慌、手抖、大汗淋漓,甚至失眠、焦虑比用药前还严重。
结论:这类药物是“好帮手”,但更适合“短期救急”。医生通常会建议在控制住急性症状后,就应考虑在指导下逐渐减量直至停用,切忌长期、大量服用。
第二类:需要“坚持”而非“依赖”的药物——核心治疗药
与上面不同,精神科还有一类“主力军”,它们才是真正从根源上治疗疾病的。比如:
● 抗抑郁药:舍曲林、氟西汀、文拉法辛等。
● 情绪稳定剂:丙戊酸钠、碳酸锂等。
● 抗精神病药:奥氮平、利培酮、喹硫平等。
很多患者担心“吃了就停不掉”,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误解。需要长期服用,不是因为药物让你“上瘾”,而是因为你的病情需要药物来维持大脑的稳定状态。
这就好比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来控制血压、血糖一样。擅自停药,不是“戒断反应”,而是疾病的复发或反弹。情绪再次低落、幻觉妄想重现,这才是最可怕的。
两个真实的故事,让你秒懂区别
故事一:劳拉西泮的“教训”
一位大姐因失眠,自行服用劳拉西泮半年。她听说这药会“上瘾”,便下定决心“硬戒”,结果停药后整夜失眠,心慌手抖,比之前更难受。后来,在医生指导下,她配合中医调理,采取“每周减一点点”的慢速减量法,身体的不适才慢慢缓解。这就是典型的生理依赖,需要科学地“撤退”。
故事二:抗抑郁药的“坚持”
一位年轻小伙,服用抗抑郁药一年后感觉良好,担心“依赖”便偷偷停了药。结果,熟悉的低落情绪很快卷土重来。后来,他接受了“中西联合”的治疗方案,并遵医嘱规律服药。当病情稳定足够长时间后,医生才根据他的恢复情况,开始非常缓慢地减药。整个过程平稳过渡,没有出现任何“依赖”反应。这就是“病情需要”的长期用药,目标是为了“治愈”和“预防复发”。
医生总结:关键在于“听医生的”
所以,请不要再对精神科药物抱有“一刀切”的恐惧了。能否安全用药,避免风险,关键在于以下几点:
● 该短期的别长期:像苯二氮䓬类这类“救火队员”,用完就撤,不恋战。
● 该长期的别擅停:像抗抑郁药这类“基建工人”,要稳扎稳打,巩固疗效,别让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。
● 有顾虑,多沟通:任何对用药的担心和疑问,第一时间告诉你的医生。医生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,制定最个体化的用药和减药方案。
杜万君主任温馨提示:
精神疾病的治疗之路,科学用药是基石。如果您或您的家人、朋友正被抑郁症、焦虑症、双相情感障碍、精神分裂症或顽固性失眠等问题所困扰,或在用药过程中存在任何困惑与担忧,都请不要独自承受。欢迎联系我们,简单描述您的情况。我们的专业团队将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,为您提供一对一的详细沟通与专业指导,帮助您走出困境,重获身心安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