焦虑反复难愈?中医视角:或因“心气”亏虚,气血失养
许多深受焦虑困扰的朋友都有这样的体会:情绪时好时坏,像坐过山车,即便暂时缓解,也极易反复,难以根除。这背后,或许是我们忽略了问题的根源。在中医看来,焦虑的反复发作,往往与身体内部的“虚”态密切相关,尤其是**“心气”的亏虚与气血的不足**。
心为君主之官:心气足,则神明安
中医经典《黄帝内经》有云:“心者,君主之官也,神明出焉。” 这里的“神明”,指的就是我们的精神、意识和思维活动。心,如同身体的“君主”,主宰着一切精神活动。心气充沛、气血旺盛,心神才能得到充分的濡养,从而保持清明、稳定。反之,若心气虚弱,气血生化无源,心神失养,便如同漂泊无依的小船,容易动荡不安。
这正是为何心气虚的人,常会感到:
● 心慌心悸:心脏搏动无力,时有不规律之感。
● 失眠多梦:心神不宁,难以入眠,或睡中梦扰纷纭,易惊醒。
● 神疲乏力:身体仿佛被掏空,总是提不起精神,稍动即累。
● 食欲不振:心气不足,影响脾胃运化功能,导致胃口差。
● 头晕目眩:气血不能上荣于头面,脑窍失养。
案例分享:从“心气虚”入手,拨开焦虑迷雾
我曾接诊一位被焦虑症困扰大半年的患者。他自述情绪极不稳定,时而莫名焦虑,时而惊恐不安,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与生活。初时服用西药,症状确有缓解,但时间一长,不仅效果减弱,还出现了明显的副作用,情绪波动反而更大。
经四诊合参,我发现他脉象细弱无力,面色苍白无华,舌质淡、苔薄白。结合他失眠、乏力、善太息(总唉声叹气)等一系列症状,辨证为典型的**“心气虚,心神失养”**。他的心神,因缺乏气血的滋养而无处安放,才会如此躁动不安。
调理的思路十分明确:大补心气,以固其本;养血安神,以定其志。
我以经典方剂“归脾汤”为基础,为他加减化裁,拟定方药:
● 黄芪、人参:为君药,大补脾肺之气,以资生血之源,使心气得以充盈。
● 龙眼肉、酸枣仁:为臣药,直入心经,既能补益心脾,又能养血安神,为心神打造一个安稳的“家”。
● 白术、茯神:佐助健脾益气,同时茯神兼具宁心安神之效,脾胃健运,气血生化有源。
● 当归、远志:当归养血活血,远志安神益智、祛痰开窍,二者合用,养血与安神并进,让心真正静下来。
● 柏子仁、合欢皮:进一步加强养心安神、解郁安神的功效,帮助他恢复深度睡眠与平和心境。
患者坚持调理一段时间后,反馈情绪逐渐平稳,不再大起大落;夜晚能安睡整觉,醒来神清气爽;胃口好转,气色红润,精力也日渐充沛,重新找回了对生活和工作的热情。
身心同调,扶正固本才是根本
这个案例告诉我们,治疗焦虑症,单纯依靠药物压制表面症状是远远不够的。我们必须采取“身心同调”的策略:通过补益心气、调养气血,来增强体质,提高自身抵御不良情绪的“免疫力”。 当身体的根基稳固了,心神有了安放之处,焦虑的阴霾自然会散去。
从医四十余载,我始终秉持“中西联合、优势互补”的理念干预精神障碍。实践证明,这种方法不仅能显著提升疗效、缩短病程、降低复发率,还能有效减轻西药的不良反应,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与生活质量。
如果您或您的家人、朋友正在被抑郁症、焦虑症、双相情感障碍、精神分裂症、失眠等问题所困扰,或在用药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,欢迎随时与我交流。您可以留下您的联系方式,我将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,为您提供专业的咨询与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