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绪降温季,送你一份“身心保暖”指南
最近门诊中,不少有焦虑、抑郁基础的患者朋友反馈,情绪又开始“降温”了:低落感悄然加重,小事也容易烦躁,夜间失眠频频,甚至连应对日常琐事都感到力不从心。
其实,在季节交替、压力叠加的时期,情绪出现波动再正常不过。关键在于,我们如何掌握正确的调节方式,为身心“保暖”。今天,我想从身心养护的角度,分享3个简单易行的方法,希望能帮你缓解情绪困扰。
第一步:稳心——为情绪找一个温柔的出口
焦虑、低落的情绪若长期积压,内心便会如一团乱麻,剪不断,理还乱。此时,不妨试试低强度的身心调节法,让躁动的心神慢慢沉淀下来。
● 用声音安神:每天抽出10-15分钟,选一首舒缓的纯音乐或白噪音。闭上眼,将注意力从纷乱的思绪中抽离,专注于流淌的旋律。你会感到身体逐渐放松,紧绷的神经也随之舒展。
● 用笔尖抒怀:如果你喜欢动手,不妨尝试书法或随手涂画。无需追求技巧,哪怕只是写下几句心里话,或画几笔简单的线条,都是将内心情绪“外化”的过程。这能有效避免负面感受在体内持续内耗。
● 用呼吸定心:最简单的“腹式呼吸”也极为实用。平躺或坐直,双手轻放腹部。用鼻子缓慢吸气,感受肚子像气球一样鼓起;再用嘴巴缓缓呼气,感受肚子慢慢瘪下。如此重复5-8次,你会惊喜地发现,心跳放缓,情绪也回归平稳。
这些方法无需特意挤时间,睡前、工作间隙皆可操作。长期坚持,不仅能平复情绪,更能提升你对自身情绪的觉察力。
第二步:固本——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,筑牢情绪的“地基”
情绪与身体状态是“双向绑定”的。长期睡眠紊乱、缺乏活动,会让情绪的“防线”更加脆弱;而稳定的作息和适度的运动,则是为身体“充电”,筑牢情绪的“地基”。
● 作息:重拾生物钟的节律:不必强求绝对的“8小时睡眠”,但要努力固定入睡和起床时间。例如,晚上11点前准备休息,早上7点左右起床,周末也尽量避免过度熬夜,让身体形成稳定的生物钟。中午若感疲惫,小憩20-30分钟即可,避免影响夜间睡眠。
● 运动:让身体带动心情:运动不必追求高强度,关键在于“能坚持”。晚饭后散步20分钟,感受户外的空气与晚风;或跟着视频做10分钟的拉伸、简易瑜伽,都能帮助大脑分泌“愉悦激素”——内啡肽,让心情自然明亮起来。
第三步:调养——温和饮食,为身心“减负”
饮食虽不能直接“治愈”情绪,但合理的搭配能让身体更舒适,从而间接缓解情绪的疲惫感。
● 饮品:喝出一份从容:日常可多喝些温和的饮品,如疏肝解郁的玫瑰花茶、理气健脾的陈皮茶。清爽的口感能让人不自觉地放慢生活节奏。
● 主食:稳住血糖,稳住情绪:早餐中加入燕麦、小米等全谷物,它们消化慢、饱腹感强,能有效避免上午因血糖波动引发的情绪烦躁。
● 加餐:用酸甜点亮心情:偶尔没胃口时,吃些苹果、橙子等酸甜水果,在补充维生素的同时,也能让心情瞬间明快几分。
特别提醒:要避免长期过量摄入高糖、高油食物。这类食物虽能带来短暂的愉悦,但随后血糖的骤降,反而可能加重情绪的低落。饮食调养的核心是“清淡、规律、适量”,让吃饭成为一件轻松、愉悦的事。
写在最后:温柔关照,及时求助
情绪的起伏,如同天气的阴晴变化,偶尔“emo”一下,无需过度焦虑。如果通过上述方法能逐渐缓解,请继续坚持;但如果低落、焦虑的状态持续超过两周,已经严重影响到你的睡眠、饮食、工作或社交,甚至出现消极想法,请务必及时寻求专业帮助。
这不是“软弱”,而是对自己最负责、最勇敢的表现。
每个人都有调节情绪的潜力,偶尔需要的,只是一点方法和支持。愿我们都能学会与情绪温柔相处,在忙碌的生活中,多给身心一份从容的关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