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精神医学中西医协同分会
电话:18311307806
当前位置:首页 >> 疾病科普 >> 失眠

艾司唑仑“一要三不要”安全用药全攻略:睡得着,也守得住健康

来源:北京精神医学中西医协同分会  发布时间:2025-09-28 10:57:14

艾司唑仑:助眠良药还是隐形“成瘾陷阱”?

牢记“一要三不要”,把风险降到最低

一、为什么必须“定期复诊”?

1、大脑对苯二氮䓬类药物的耐受性会在 4~6 周内悄然出现,原剂量失效后若自行加量,极易陷入“越吃越多、越停越难”的恶性循环。

2、复诊时医生会评估:

① 睡眠日记(入睡时间、觉醒次数、晨起状态);

② 副作用(记忆力下降、白天嗜睡、平衡障碍等);

③ 肝肾功能、血常规;

④ 是否可减量或替换为非苯二氮䓬类药物(如唑吡坦、右佐匹克隆)。

3、建议时间表:首次用药后 4 周必复诊,以后每 2~3 个月一次;连续 2 周睡眠稳定即可在医生指导下阶梯减量,每次减原剂量 1/4,每 1~2 周调一次。

二、三不要,条条都是“红线”

1、不要自行增减剂量

加量→呼吸抑制、跌倒、昏迷;减量→失眠反弹、焦虑加重,反而“吃药像没吃”。

2、不要突然停药

连续服用 ≥4 周即可出现躯体依赖,骤停可致激动、抽搐、严重失眠甚至自杀意念。正确做法是:每 1~2 周减原剂量 10%~25%,全程 4~12 周,必要时换用长效制剂过渡。

3、不要忽视特殊人群

① 孕早期:致畸风险等级 D,禁用;

② 哺乳期:乳汁中药物浓度为血药浓度的 10%~20%,建议暂停哺乳或停药;

③ 肝/肾功能不全者:半衰期可延长 2~4 倍,起始剂量减半并监测;

④ 重症肌无力、中重度 COPD:可能诱发呼吸衰竭,禁用;

⑤ 老年人:年龄≥65 岁剂量减半,夜间起夜需防跌倒。

三、把“安眠药”变成“过渡桥”——4 步减停策略

1、设定目标:3 个月内把剂量降到“零”或最低有效剂量。

2、替换非药物疗法:CBT-I(认知行为治疗)+ 睡眠卫生(固定上床/起床时间、睡前 1 小时不用手机、卧室温度 18 ℃~22 ℃)。

3、中西医结合辅助

① 中药:肝肾同调方——枸杞子 10 g、山药 15 g、熟地 15 g、茯神 15 g,煎水代茶饮,每日 1 剂;

② 耳穴压豆:取“神门”“心”“皮质下”三穴,睡前按压 1 分钟;

③ 药膳:酸枣仁 10 g+莲子 10 g+粳米 50 g 煮粥,晚餐食用。

建立“睡眠信心”:记录睡眠日记,每改善 1 项给自己小奖励,逐步摆脱“睡前必吃药”的心理依赖。

四、出现以下情况,立即就医

• 白天仍严重嗜睡、记忆力断崖式下降;

• 夜间呼吸暂停、鼾声突然停止;

• 情绪持续低落、出现自伤念头;

• 步态不稳、频繁跌倒。

五、总结一句话

艾司唑仑可以是“过渡的桥”,别让它变成“离不开的铐”。定期复诊、阶梯减量、联合非药物疗法,才能真正“睡得着,也守得住健康”。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