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精神医学中西医协同分会
电话:18311307806
当前位置:首页 >> 疾病科普 >> 双相情感障碍

当“小情绪”成“大问题”:警惕孩子情绪异常背后的双相障碍

来源:北京精神医学中西医协同分会  发布时间:2025-06-22 11:38:45

在孩子的成长旅程中,情绪的晴雨表偶尔波动是难免的。但家长们也常常忧心,原本活泼开朗的孩子突然沉默寡言、情绪低落;或者一向温顺乖巧的孩子,却毫无征兆地大发脾气、冲动易怒。当这些“反常”的情绪表现持续出现时,我们可不能掉以轻心,因为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需要高度关注的精神健康问题——双相情感障碍。

一、双相情感障碍:儿童青少年成长路上的“隐形挑战”,早期识别尤为重要

双相情感障碍,是一种复杂的心境障碍,其特点在于情绪在“高涨”(躁狂或轻躁狂,表现为精力充沛、思维活跃、活动增多)和“低落”(抑郁,表现为情绪消沉、兴趣减退、精力不足)两个极端间反复摆动。

这种疾病因其高患病率、高复发率、高致残率、高自杀风险、高共病率以及低龄化、慢性化趋势,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。令人担忧的是,研究表明,约半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首次发病在13岁前或13-18岁之间。然而,在儿童青少年阶段,识别双相情感障碍的早期信号却异常困难。

为什么诊断如此不易?因为在孩子身上,疾病的信号可能非常“微弱”,很容易被正常的青春期发展变化、其他合并症的症状,甚至是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所混淆。此外,目前主要参照成人制定的双相情感障碍诊断标准,也可能将一些儿童青少年时期正常的情绪波动误判为疾病症状,进一步增加了诊断的难度。

为了更准确地识别,医生需要全面评估孩子是否出现双相情感障碍的特异症状,并注意不同年龄段表现出的差异:

● 年龄较小的孩子,躁狂发作可能更多地表现为易怒、情绪波动大;抑郁发作则可能表现为悲伤、不愿与人交流、眼神躲闪等。

● 青少年则可能通过行为或躯体不适来表达情绪。低龄青少年可能表现为自我封闭、厌学、频繁发脾气、甚至自伤;高龄青少年则可能更倾向于冲动行为、攻击性、逃学、诉说躯体疼痛、厌食等。

诊断过程中,医生还需仔细排除环境压力、药物使用或其他因素引起的情绪变化,确保诊断的准确性。

二、双相抑郁治疗:量身定制,综合管理是关键

当双相情感障碍处于抑郁状态时,我们称之为双相抑郁。对于许多患者来说,抑郁状态不仅更常见,而且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的损害往往更为严重,导致生活质量显著下降,并伴随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风险,是社会关注的重点。

因此,科学有效地管理双相抑郁至关重要。

根据我国《精神障碍诊疗规范(2020版)》,锂盐、抗惊厥药物、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是治疗双相抑郁的推荐药物。规范强调不应单独使用抗抑郁药,建议在心境稳定剂或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充分治疗的基础上,根据情况考虑联合使用抗抑郁药。

儿童青少年双相抑郁的治疗药物选择与成人基本一致,主要包括心境稳定剂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。但需特别注意的是,部分药物可能对儿童青少年造成代谢紊乱等不良反应。

因此,治疗儿童青少年双相抑郁时,应坚持以下原则:充分评估病情、采取综合治疗(药物、心理、家庭支持等)、药物及剂量需高度个体化、坚持全病程管理。对于体重较轻的患儿,起始剂量应参考药品说明书,遵循低剂量起始、缓慢加量的原则,以确保治疗的安全与有效。

三、科学干预青少年双相障碍:中西医结合,优势互补

在治疗青少年双相障碍方面,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展现出独特的优势,能够标本兼顾:

标本兼治,双管齐下: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,通过调理身体内在平衡来改善情绪基础(治本);西医则针对症状精准用药,快速控制情绪波动(治标)。两者结合,既能控制当前症状,又能预防复发。

减少副作用,提高治疗依从性:中药的灵活配伍、针灸等非药物疗法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辅助降低西药的副作用(如头晕、肠胃不适等),提高治疗的舒适度和长期依从性,尤其适合对药物副作用敏感的青少年、儿童及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。

预防复发优势明显:在急性期使用西药快速控制症状后,结合中医辨证论治,搭配中药进行巩固治疗,通过综合调节身体机能,相比单一疗法,复发率可降低约30%。

结语

孩子的情绪变化不容忽视。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了持续的情绪异常,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。科学的诊断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,是帮助孩子走出困境、健康成长的关键。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