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出抑郁“三大坑”:一位门诊30年老中医写给患者的避坑指南
在门诊守了30年,我越来越确定:抑郁症不是“终身判决”,但90%的复发,都栽在同三块绊脚石上。今天把它们一次说清,愿你在康复路上少走弯路。
坑一:只谈心,不管身
把抑郁简单当成“想不开”,只做心理咨询,结果情绪刚缓两天,又被身体的疲惫、失眠、胃胀拉回深渊。
脑科学早已证实:长期抑郁会打乱神经-内分泌-免疫网络,身体“硬件”先坏,软件(情绪)怎么重启?
中医视角更简单——“肝郁+脾虚”。肝主情志,脾主气血;情志不畅→肝气郁结→脾虚气血亏→神失所养。
调法:
1. 先疏肝:柴胡疏肝散加减,让气机先流动起来。
2. 再健脾:四君子、归脾汤化裁,把气血补到“神”上去。
3. 配合针灸:太冲+足三里,一周两次,3-4周就能看见睡眠和食欲的改善。
身心同调,情绪才站得稳。
坑二:把药当“护身符”,忽视体质
抗抑郁药是“救火队”,不是“重建队”。它调节递质,却管不了你为什么递质失衡。
临床最常见:吃半年药,表面平稳,一停就反跳;还添了头晕、口干、体重暴增的新问题。
中医介入点:
1、减副作用:用酸枣仁汤+竹茹、麦冬,缓解口干、失眠;归脾汤加葛根、天麻,改善头晕。
2、调体质:把“易郁体质”转成“平和体质”,复发率自然下降。
经验方案:西药不减量阶段,先加中药;症状稳定后,逐步递减1/4剂量,每2周评估一次,一般3-6个月可降到维持量或停药。
记住:药是桥,不是家;桥是用来过河的,不是住一辈子的。
坑三:一“虚”就补,越补越堵
“我虚,得补!”——人参、阿胶、鹿茸齐上阵,结果夜不能寐、口干、心烦更甚。
抑郁后期确实多见“虚”,但前面往往堵着“气滞、痰湿、郁火”。不疏通就补,等于往堵死的管道里加压。
步骤:
1、先清:舌红苔黄、脉弦数,柴胡加龙骨牡蛎汤,泻火安神。
2、再通:舌苔厚腻、脉滑,温胆汤或半夏厚朴汤,化痰理气。
3、后补:舌苔薄白、脉细弱,才用归脾汤、甘麦大枣汤,少剂量、每周2-3次,慢慢把气血养回来。
一句话:补前先问“路通了吗?”
抑郁像一条黑狗,会回来,也可以被驯服。避开“三大坑”,身心同调、中西协同、该清则清、当补则补,你就能把复发率降到最低。康复不是直线,而是一段螺旋上升的路。愿你在每一个拐点,都能做出比昨天更明智的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