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只“治心”:中医视角下,如何绕开抑郁症治疗的三大陷阱
我在门诊坐诊多年,见过太多抑郁症患者四处奔波,求医问药,吃了不少药,也花了不少钱,可病情却总不见好转,整个人被折磨得痛苦不堪。其实,抑郁症并非什么不治之症,但很多人在治疗过程中,就像在黑暗中摸索,一不小心就踩进了这“三大雷区”,导致病情反反复复,甚至越来越严重。
误区一:只治“心”,不调“身”
很多人一提到抑郁症,就觉得这纯粹是个“心理毛病”,只要自己调整调整心态,去做做心理咨询,问题就能迎刃而解。可实际上,抑郁症绝非仅仅是情绪问题,它还会严重干扰我们的身体机能。
我们的身体和心理,就像一对紧密相连的好搭档,一方出问题,另一方必然受到牵连。这好比盖房子,如果地基都不稳,光在上面修修补补,又有什么用呢?
正确的做法应该是“身心同调”。从中医角度看,抑郁症患者常伴有肝气郁结、心脾两虚等情况。因此,治疗既要疏肝解郁,让心情舒畅起来,又要健脾养心,从根本上改善体质。在临床上,我常会使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来疏肝理气,同时配合健脾安神的方剂,比如归脾汤等,这样既能改善情绪,又能增强体质,相当于给身体这台“机器”进行全面保养,让它重新恢复正常的运转。
误区二:过度依赖西药,忽视体质调理
抗抑郁药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抑郁症的症状,这是毋庸置疑的。但不少患者都反映:吃药时感觉病情有所好转,可一旦停药,病情就又复发。
这是为什么呢?
西药主要是通过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来发挥作用,这好比给身体打了一针“强心剂”,能让症状暂时得到控制。但中医更强调从整体上调理身体,改善体质,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抑郁症复发的几率。
而且,长期服用抗抑郁药后,部分患者会出现头晕、乏力、口干等副作用。这说明药物在发挥作用的同时,也可能损伤了身体的气血。中医通过辨证施治,不仅能帮你缓解抑郁症状,还能修复药物可能带来的损伤。
对于那些长期服药的患者,我会先用中药进行辅助调理。比如,用归脾汤来补益气血,让身体恢复能量;用酸枣仁汤来安神定志,改善睡眠。慢慢地,患者对西药的依赖感会逐渐减少,最终达到一个更为稳定的状态。
误区三:盲目进补,越补越郁
很多抑郁症患者觉得自己身体“虚”,就想着多吃点补品,把身体“补”回来。结果往往事与愿违,不仅身体没补好,反而变得更加烦躁、失眠,病情也加重了。
这是因为抑郁症患者的体质往往比较复杂,常常是“虚实夹杂”。如果单纯进补,就像往一个已经堵塞的下水道里倒水,不仅解决不了问题,反而会让情况更糟,可能加重气滞或痰湿,使症状更加严重。
比如,对于肝郁化火的患者来说,他们本身就容易上火,会出现口干、失眠、烦躁等症状。如果再吃温补的食物或药物,那无疑是“火上浇油”,病情肯定会越来越重。
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疏肝清热,把身体里的“火”降下来,让气机通畅。等身体的气血运行顺畅了,再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和体质,适当进行调补。
总结
总之,治疗抑郁症不能盲目跟风,也不能只依赖某一种方法。我们要避开这“三大雷区”,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,让身心都得到调理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真正战胜抑郁症,重新找回健康和快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