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爱的,你不是矫情:当抑郁来袭,请记住这“五要五不要”
“赵医生,我是不是太矫情了才抑郁的?”
每当听到这样的问题,我都想郑重地告诉大家:抑郁症,绝不是矫情。 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疾病,就像大脑的“情绪调节系统”暂时出现了故障。这不是性格的弱点,而是你的身体在用尽全力向你发出求救信号,提醒你:是时候停下脚步,好好关爱自己了。
作为一名深耕中医心理的精神科大夫,我总结了抑郁症治疗与自我调护中至关重要的“五要五不要”。希望这份指南,能成为你走出阴霾的一束光。
01、要“动”,不要“躺”:让身体为情绪注入活力
中医常说“久卧伤气”。长期卧床或久坐不动,身体的气血运行会变得迟滞,如同一潭死水,失去生机。阳气是生命的火种,是积极情绪的源泉,而“躺平”恰恰会耗损阳气,让抑郁的寒冰更难融化。
核心建议:
● 动起来,不必追求高强度。 哪怕只是清晨的几个拉伸、午后的散步,或是在家跟着音乐摇摆,都能有效促进气血流动。
● 拥抱“快乐激素”。 运动会促使大脑分泌内啡肽,这是天然的“快乐激素”,能带来安全而持久的愉悦感,其效果有时甚至比药物更令人惊喜。记住,身体的活力,是情绪复苏的土壤。
02、要“晒”,不要“躲”:让阳光驱散内心的阴霾
阳光,是大自然赐予我们最慷慨、最有效的“抗抑郁药”。
尤其是早晨的阳光,蕴含着特殊的能量。它能精准调节我们体内的褪黑素与血清素水平——前者掌管睡眠,后者被誉为“快乐神经递质”。当二者在阳光下恢复平衡,心情自然会拨云见日。
核心建议:
● 每天给自己15-20分钟的“阳光浴”。 不需要刻意暴晒,只需让阳光洒在你的皮肤上,感受那份温暖。
● 升发阳气,驱散阴郁。 从中医角度看,晒太阳是补充阳气最简单的方式。阳气足了,生命的底色才会明亮,内心的阴霾自然无处遁形。
03、要“吃”,不要“饿”:用脾胃滋养身心能量
“脾胃是后天之本”,它们是我们身体的“能量加工厂”,将食物转化为气血,滋养全身。抑郁时常伴随食欲不振,而吃不好、饿肚子,又会反过来削弱脾胃功能,导致气血亏虚,情绪陷入恶性循环。
核心建议:
● 规律饮食是底线。 即使没有胃口,也要定时定量地吃一些东西,告诉身体:“我在照顾你。”
● 聪明地选择食物。
○ 多吃: 温热的粥品(如小米粥、八宝粥)温暖脾胃;新鲜蔬菜补充维生素;适量坚果(核桃、杏仁)提供健康脂肪。
○ 少吃: 油炸、甜腻等生湿、碍脾的食物,它们会加重身体的负担。
04、要“说”,不要“憋”:让情绪找到流动的出口
抑郁的人,内心往往像一个不断充气的气球,将所有痛苦、烦恼都死死“憋”在里面。中医讲“肝主疏泄”,情绪如同气血,需要顺畅流动。长期压抑,必然导致“肝气郁结”,让身心都陷入僵局。
核心建议:
● 倾诉是最低成本的治疗。 你不必总是表现得坚强。找一个你信任的人——家人、朋友,哪怕只是聊聊天气,说说今天吃了什么,这种简单的连接本身就是一种疗愈。
● 书写也是出口。 如果不想说,就把感受写下来。让情绪从大脑流淌到纸上,也是一种极好的“疏泄”。记住,表达出来,痛苦就减少了一半。
05、要“信”,不要“弃”:给康复一点时间和耐心
在对抗抑郁的漫漫长路上,最可怕的敌人是“放弃”。
我见过太多患者,在症状稍有好转时就擅自停药,导致病情迅速反弹,甚至比之前更严重;也见过一些人,尝试了一两次心理咨询,因没看到“立竿见影”的效果就彻底否定这条路。
核心建议:
● 康复是一场马拉松,不是百米冲刺。 请像对待一场重感冒一样,给身体和心灵足够的时间去修复。过程中有反复、有挫折,再正常不过。
● 相信科学,更要相信自己。 相信你的医生,相信专业的治疗,更要从心底相信那个渴望康复的自己。只要不放弃,一步一个脚印,你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、阳光明媚的那一天。
我是赵振海,一位深耕中医心理的精神科大夫。 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正在被抑郁、焦虑、失眠、双相情感障碍、强迫等精神心理问题困扰,感到迷茫无助,请别独自硬扛。
您可以留下您的联系方式,我将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,为您提供一次免费的详细沟通。 愿我们携手,共同穿越风雨,迎接晴空。